<li id="oo0oo"></li>
  • <li id="oo0oo"><tt id="oo0oo"></tt></li>
    <li id="oo0oo"></li>
    <tt id="oo0oo"></tt>
  • <li id="oo0oo"><table id="oo0oo"></table></li>
  • <tt id="oo0oo"><table id="oo0oo"></table></tt>
  • 人民網
    人民網>>人民雄安網

    以有為之舉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

    2025年10月22日15:18 |
    小字號

    原標題:白洋淀上丨以有為之舉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

    農藥化肥施用量保持零增長,農業廢棄物回收率穩定提升;新建片區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實現全覆蓋,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%;新開工項目高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100%……在雄安新區近日啟動的2025年“無廢城市”宣傳月上,一組組扎實數據,勾勒出這座未來之城綠色發展的清晰軌跡。

    “無廢城市”并非追求固體廢物的絕對零產生,而是一場關于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,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。雄安新區能在短短數年間取得顯著成效,其秘訣就在于“有為”——以高水平規劃、創新性實踐和全社會協同的主動作為,將“無廢”轉化為生動現實。

    規劃引領是有為之基,為“無廢城市”立柱架梁。作為全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,雄安新區從規劃之初就把“無廢”理念融入城市基因,融入總體發展規劃、產業發展規劃、環衛建設規劃、污水垃圾設施建設規劃、垃圾分類方案之中,累計出臺80余項固廢管理政策。這樣高標準且具有前瞻性的規劃,確保城市建設從一開始就能在源頭上減污降碳,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根基。

    創新實踐是有為之要,讓“無廢”理念可感可及。雄安新區著力打造無廢淀泊、“無廢城市”研學、無廢宣教等一系列典型場景,使抽象理念轉化為社會公眾可知可感的體驗與行動。比如,雄安推出首都高校雄安新區“無廢城市”研學活動,新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北京大學成功建立“雄安‘無廢城市’與未來科技”課程體系,引導學生從人文地理與城市規劃、產業生態與環境科學、綠色智能技術等多學科視角探索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路徑。這些創新場景不僅傳播了理念,更搭建了京津冀多方力量參與的平臺,有效推動了“無廢認知”向“無廢實踐”轉化。

    社會協同是有為之力,激活共建共享的基層細胞。社區、學校、企業、機關等社會單元,是構成“無廢城市”的基礎。雄安持續推進“無廢細胞”工程,累計開展建設800個“無廢細胞”。這些活躍的“細胞”在垃圾分類、資源回收、綠色生活等方面積極行動,如同播撒在雄安大地的綠色種子,帶動形成人人參與、久久為功的良好治理格局,為“無廢城市”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
    從精心的頂層謀劃到生動的創新實踐,再到廣泛的社會動員,雄安新區以一系列的有為之舉扎實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一座未來之城正以綠色為底色,以實干為筆墨,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。(康曉博)

    來源:河北日報客戶端

    (責編:張曉博、付兆颯)

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    返回頂部
    精品亚洲香蕉一区二区